今春甘肃为何沙尘频发?沙从哪儿来?专家科普

专家科普

专家科普

次阅读 2025-06-07

  在这则《自然资源部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中★◆★,兰州新区因存在大规模违法违规开发未利用地等突出问题被点名。

  “当冷空气快速过境时★★,与地表干燥松散的沙尘相互作用◆★★★★,就容易引发沙尘天气◆■。■★”纪永福说,在沙物质★◆◆■◆★、大风以及冷空气的叠加下,导致今年甘肃省沙尘天气频发。

  坊间关于导致沙尘天气频发的“削山造地”,具体指向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推动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动的◆★■“通过局部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两项工作。

  尽管甘肃在此项工作成效显著■◆、受益良多★■,但2018年自然资源部挂牌首日发布的督察公告也暴露出此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丽伟说:“今年春季以来★★◆■◆■,我省大部降水以偏少为主◆◆★,再加上出现阶段性增温,造成地表蒸发增大进而导致土壤失熵干燥、黏性降低★★■★,当冷空气过境时有利于起沙。”

  3★■◆★.坊间关于沙尘天气频发与重新“退林还耕”有关的说法★■,经核查并无相关表述。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建设防护林也是一项主要的任务★■。”刘堤表示■■◆■★,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防护林建设■■◆■★■,并明确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要求■◆■★★、栽种树种及配套灌溉系统★◆★■。

  5.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原因包括沙源地状况、特殊天气气候因素叠加等◆◆■。

  甘肃的治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治沙理论、治沙技术与模式■◆、治沙队伍建设、群众的治沙积极性及治沙技术的国际输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据甘肃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公报显示★★■◆◆,甘肃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1923■◆★◆■■.93万公顷、1206★■◆◆★★.60万公顷◆■★◆■,与2014年第五期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沙化土地总面积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10◆★◆.45万公顷★◆◆■★。

  沙尘频发引来大量甘肃网友戏评:“兰州人肚子大,一口吞下风和沙。■■■★★”■■◆“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甘肃人不语,只是洗洗洗■★◆◆,擦擦擦。”……

  央广网兰州5月23日消息(记者魏晋雪)今春以来,甘肃省共出现了六次较强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分别是在3月6日-13日◆★■、3月23日-28日、3月30日-4月9日★★★、4月11日-13日★◆、4月15日-21日、5月2日-9日。官方数据显示★◆■★,1-4月,受沙尘天气影响,甘肃优良天数比率为82%,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

  国家卓越工程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徐先英说★★■:“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甘肃。”

  针对一部分百姓将“削山造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局部改造联系起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刘堤表示★■:“局部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对现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活动。◆◆★■”

  今年春季以来,甘肃省共出现六次较强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影响优良天数比率★◆■■。

  首先,沙源地的状况是沙尘形成的基础■★◆◆★★。从沙源地来看,主要分为外来沙源地和本地沙源地◆◆★◆■。

  时间线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挂牌成立。第二年,该厅正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显示,甘肃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固土3343.08万吨、固碳246.97万吨、释氧564■■◆.6万吨◆★◆◆◆■、吸收污染物24★★★.62万吨、滞尘2972.78万吨、防风固沙4278★◆◆★◆◆.62万吨■■★◆,每年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929.16亿元★■◆。

  而兰州又是甘肃省开展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作的重点城市■★◆■。受限于兰州市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土地一直是制约兰州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在这一年■★■★,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甘肃本地沙源地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今年春季★◆★,河西走廊等本地沙源地降水则同样偏少◆★■★■◆,且春季植被尚未完全返青,地表缺乏能够有效固沙的植被屏障。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方面看利于沙尘多发。

  2012年8月,兰州正式获批国土资源部该项工作的试点市★■。根据批复函,兰州将在辖区范围内选择2-3个项目区开展试点,期限为2012年-2016年★◆◆★,年均建设开发规模控制在1.5万亩以内◆★★◆■■。

  2■★■★■.专家表示,沙尘暴需要干燥松散的沙物质、大风以及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三个关键因素◆★■■◆★。

  刘丽伟表示◆■★■,蒙古高原的冷高压与气旋系统结合,会带来冷空气和大风。今年蒙古气旋活动偏强,影响甘肃省的冷空气活动频繁。

  4.事实上,甘肃近年来的治沙工作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以来,甘肃已累计在河西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65■◆◆◆★.88万亩,栽植各类树木640万株■★■◆■。

  坊间说法有三:一是蒙古国生态环境近年来因大规模采矿与过度放牧急剧恶化,蒙古气旋与冷高压系统共同作用,带动沙尘南下影响我国;二是重新★■“退林还耕”、大规模“削山造地◆■◆★◆■”也是沙尘天气重要诱因;三是特殊天气频发所致★◆◆★★◆。这些说法究竟有无道理?

  耕地“非农化★■■★★”是指耕地被用于农业生产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非粮化”则更加严格地细化了粮食种植的政策,特指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确定甘肃◆◆■★、广西、湖北等11个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开发试点■◆■★。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纪永福告诉记者◆★◆:“形成沙尘暴需要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干燥松散的沙物质◆■★★★■、大风以及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压强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状态)。”

  纪永福表示:“在耕地改造过程中■★◆■◆,可能会使地表■■■◆,但范围较小,沙尘暴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过程,这种小范围的地表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不大◆★◆★■。”

  今年春季,甘肃沙尘天气频繁来袭。大风、冷空气和干旱等多种特殊天气气候因素叠加是沙尘频发成因★■◆。

  “‘退林还耕’是个错误概念,国家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正是因为这个政策,一部分人将‘非粮化’‘非农化’的土地整改认为是‘退林还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表示。

  刘堤进一步解释道:“该项工作具体包括开展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活动,以进一步减轻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坊间传闻沙尘天气频发与重新“退林还耕”有关的说法,记者梳理核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没有找到有关★◆“退林还耕★■★■★★”的表述■★◆◆◆。

  王乃昂告诉记者■★■★◆■:“近年我国北方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以及沙漠锁边工程★■◆◆★,对于固定沙尘暴源地的沙尘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应,一些沙漠甚至出现‘变绿’趋势◆★◆■★。”

  “外来沙源地方面,蒙古国是重要的沙尘源头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相对稀疏■◆■,且土壤沙化情况较为严重。春季时,前期降水偏少,使得地表土壤干燥松散,为沙尘的扬起提供了物质基础。”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处处长周腊虎告诉记者。

  数据为证,记者从甘肃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春季以来★★,甘肃上空约12000米高空风速偏大2到8米每秒,约5000米高空风速偏大1到6米每秒,有利于沙尘远距离传输。并且◆◆,地面风速明显偏大■■,有利于本地起沙。今年春季以来,甘肃地面风速平均值为2.4米每秒,比近30年的平均值偏大0.2米每秒,为近10年最大◆■◆◆◆■。

  冷空气的频繁活动带来了冷高压与暖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形成强烈的气流运动★★◆◆,从而产生大风■◆■★◆。